This is Auckland
May 29, 2022 20:36 · 1574 words · 4 minute read
《Pretend It’s a City》里,Martin问Fran为什么人们来纽约。Fran说:This is New York. 要问我为什么来奥克兰,我也会说: This is Auckland.
在去年三月决定来奥克兰工作之前,二月份和基督城的几位好友趁着周末在奥克兰西、中、东区各打一天球,平时在基督城连双打都凑不齐,在奥克兰只有球场不够用的情况。临行前,y哥鼓励我:基督城只适合他们这些老年人,奥克兰适合年轻人闯荡。在Trademe上买了我唱片机和唱片的Kiwi得知我搬去奥克兰的时候,说了一句“That place sucks!” 于我自己,在那个时间点觉得是时候换个环境了。就这样,我拒绝了林肯Plant and Food Research的offer,装满了一车行李,一路北上来到了奥克兰。
两天16小时的车程之后,迎接我的,不出所料是周五下午三点的晚高峰。不过奥克兰的早高峰并没有想象中糟糕。第一天上班略早起床,以免堵车迟到。16号高速出乎意料,一路畅通。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,走错了车道转向了1号高速,从中区开过了北岸大桥才找到匝道掉头。不过这件意外倒正好给早上的small talk提供了一点素材,领导安慰我,如果再晚20分钟,这掉头就得多花一个小时了。堵车,或许是大城市的通病。但没有堵车的城市,似乎也无法被认可为大城市。从今年二月开始,我搬到了北岸,开始了公交通勤的生活。Fran说,她这个年纪和八九岁的区别就是经不起浪费时间。八九岁的时候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,不用在乎。而现在,当等了25分钟公交之后,身边一同等待的人有些会放弃,换出租换共享单车,但是她不会浪费掉这25分钟的沉没成本。在奥克兰公交通勤的生活中,你就得面对如何处理这些沉没成本的选择。当最初等待晚点15分钟的755的时候,我会放弃755,选择步行10分钟以外15分钟一班的TMK link。不过这样沉没成本就变成了15+10+ ~7.5=32.5分钟,还要算上走到一半看到755与你擦肩而过的心理打击。经历过三次如此的打击之后,我坚定地放弃了755。
这也是奥克兰与纽约等诸多大城市不同点之一。在纽约,尽管开私家车同样堵车,至少有24小时5分钟一班的地铁,有风驰电掣的cab。而奥克兰,在公交半价之前,早高峰3分钟一班的北岸快线上只有四五名乘客;在凛冽的秋风中等上40分钟才会发现公车司机私自改变线路绕过了你的站点;而大风天北岸大桥关闭的时候,你就会浪费人生中经不起浪费的50分钟从西区一路迢迢绕到北岸…
另一点奥克兰独树一帜的地方,在小红书、微博、抖音、ins…上,所有的中国女生会用同样的姿势、背景、角度在同样的展览里po着exactly identical的照片。(P.S. 我ex和她女房东鞋柜里藏着同款马丁靴和鬼冢虎)我以为对于艺术,“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。而在奥克兰,这种不约而同让你明白,原来“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其他人”。就像苏联当年认为遗传信息可以被完全重置,任何差异或者personality都可以被清除。当你去尝试date这些女生的时候,你会发现她们手机上刷着一样的小红书ins,和你谈论着一样的餐厅景点展览,隐隐觉得,把她们的脸打上马赛克,她们大脑里装着的是一样的东西。这种没有思考、spontaneously趋同的现象真是太病态了。
每当这种细思极恐的时候,我便拿上Kindle和便当,在Parnell Rose Garden的草坪上晒着太阳读上几页Woody Allen的小品文。《纽约的一个雨天》里,当年Gatsby凌晨两点在湿润的中央公园里向Amy求爱,这种浪漫但是oddball的情节深深吸引着Chan。在奥克兰,工作日中午在Rose Garden里翘班摸鱼读书同样浪漫又oddball。可惜,就算是凌晨两点的纽约中央公园也必须忌惮危险,而在工作日中午12点的奥克兰Rose Garden,只有一个人在享受秋日的阳光和大洋彼岸的幽默。
This is Auckland.